中國傳統節日──盂蘭節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小組閱讀報告
6S 鄭宜慧 6S 劉婉珊 6S 黃雪燕
序
在眾多節日當中,相信大家都會對中國鬼節的神秘感到好奇,而我們也不例外。因此我們挑選了這個有趣的節日作為今次報告的主題,希望藉著這個報告能夠深入了解中國鬼節(盂蘭節)的詭秘之處。
透過認識及了解這個節日的起源、演變過程和習俗,我們希望能以中六學生的角度去剖析此節日與傳統中國社會之關係,並藉此探究中國人的價值觀和性格。例如古人迷信的原因、對鬼神的態度以及崇拜。
其實所有盂蘭節遺留下來的習俗和思想都已漸漸成為人們心中的慣性傳統觀念。他們認為盂蘭節(農曆七月十四日)是鬼門關開放的日子,其實鬼門關開放的正式日子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這種傳統的觀念經過不斷的流傳,雖然節日的大概意義還在,可是它們的形式卻經歷了很大的轉變,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對鬼節作出深層的探討。
在專題報告的最後一部份我們會用中國的盂蘭節和西方的萬聖節略作比較,找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發掘他們性格的異同、思想上的分野與及價值觀的差異等等。
而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藉此報告能使人們更加了解這個節日,此後不會再對鬼節抱有任何懼怕或負面的態度。
盂蘭節日起源
陰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的盂蘭盆節,又稱「鬼節」、「中元節」,大約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至今仍流傳在海峽兩岸。
盂蘭盆節原指七月十五日的祭祀活動,必須敬備豐盛的菜餚果品招待陰間的孤魂餓鬼。後來從初一「開鬼門」直至三十「關鬼門」的這段時間裡,都要大肆祭祀鬼魂以保佑家人平安。與此相應,社會亦出現了許多禁忌,諸如不能開工動土,忌諱開張營業,停辦嫁娶喜事,甚至出門也不吉利等等,不勝枚舉。
然而,相沿至今的盂蘭盆節卻在七月十四日,原因據說是在宋代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此後,人們便慣於在七月十四日這天過節。中元節最初是祭祀祖先、懷念亡靈的節日,東漢後逐漸與佛教的盂蘭盆會結合,佛教色彩日濃,最終取代了原有的祭祖意義。
早期,這個日子乃是佛教的盂蘭盆法會。關於盂蘭盆會的由來,普遍認為是根據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演變而來。據《盂蘭盆經》云:「是佛弟子修孝修者……年年七月十五日,當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養育之恩。」據載: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侍母至孝,他母親死後墮落餓鬼道中,凡食物落口都化作烈火。目連求救佛祖,佛祖教他在七月十五日這天,放置盂蘭盆,供奉祭品,並誦唸盂蘭盆經,倚仗眾佛的力量,解除他母親的痛苦。
其後佛祖教導弟子可用同樣的方法,替已死或在世的父母解除厄難,稱為盂蘭盆會。這是說由講孝道專門祭祀祖先而演化成偏向敬畏鬼魂,並內含著懺悔人生罪錯的意味,否則是不會承繼這麼長久的。據古時關於盂蘭盆會風習的記載,我國六朝就開始流行了。如《顏氏家訓》上說:「及七月半,盂蘭盆汝所望也」。待到唐宋年代佛教盛行於世,每逢七月十五日就大辦盂蘭盆會(梵語為倒懸,盂蘭盆成為放置供物的祭品),其盛況尤勝中秋節。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裏寫道:「中元冥彩衣為盂蘭盆,掛搭冥錢衣服焚之。」越往後就成了佛教混合的儀式,盂蘭盆會遂變成普渡冥府鬼魂的民間大集會。
盂蘭節的習俗
一)現在的習俗
農曆七月十四日是中國人的鬼節,又名「中元節」,中國人在這天都會跟隨傳統習俗去敬拜鬼神。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此外,燒街衣、派平安米以及演神功戲都是一種求心安的方法。
「燒街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撒錢的習俗已很少見,但亦有人這樣做。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除了燒街衣外,當日還有神功戲表演。在較大型的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魂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面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而戲種通常是廣府、潮州或鶴佬戲。
每年盂蘭節期間,一些街坊組織都會派平安米,其原意是為先人消災解難,那些一袋袋的米,稱之為「平安米」,任何人都可以排隊領取。派米之舉可能本用以救濟貧民和乞丐。現在的對象則以老人家為主。
中國人除了在這天有一連串活動外,當中還有很多的忌諱。因為當天鬼門關的開放,在過去,影響了不少社會的運作。某些行業的人,因為畏懼鬼魂作祟,在七月裏會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的,在這個月裏忌諱開工動土;造船的,忌諱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諱商店開幕;嫁娶定盟的,忌諱娶得鬼妻;出外旅行的,忌諱行近水邊,怕成為落水鬼的替身等。
二)古時的習俗
鬼節這一天晚上,還有放蓮花燈的習俗。用紙或天然的大荷葉紮成蓮花燈,在荷葉當中點一支小蠟燭,晚間在河中放蓮花燈,千盞萬盞,順流而下,燭光閃爍,如銀河落地。蓮花燈是給鬼魂照路的,過了節後就不要了,以免招引鬼魂作祟。
每年從七月初一開始,各家門樓下掛起寫著「普渡陰光」的紙燈,此燈的原始宗教意義是為鬼魂引路,故稱之為路燈。到普渡的那天,家家戶戶在傍晚時,大門前擺著一草,似是表示迎送鬼魂之用。古時祭祀的儀式非常繁複,好像設壇誦經。但現代人只要燒香叩首即可。
盂蘭節反映中國人怎樣的價值觀?
一)中國人對鬼神的態度
在傳統的中國,鬼神一直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鬼的行蹤、鬼的影響,從政治到精神生活、民俗到文學藝術,都有鬼魂的縈繞。事實上,鬼很早就參與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生活。古代中國君主「依鬼神而立法,依鬼神而制義」,並且還率領民眾「專天事鬼」,以求鬼神保佑,國泰民安。反之「詬天誨鬼」,便會觸怒鬼神,令災難降臨人間,使國家衰敗,民不聊生。這種迷信而又特別的思想統治格局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維持了一段的時間。
另一方面,遠古的泛神論也促使了中國人建立起對鬼神的崇拜。秦漢以後傳入的佛教及華夏道教的出現,為「專神事鬼」的觀念提供了系統性的理論基礎。同一時間,佛教、道教開始宣揚鬼神不滅和因果報應之說──即人死將會變成鬼,輪迴轉世,並承受了生時善惡行為的報應。這一類學說加強了中國人的鬼神觀念,令鬼神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他們心目中的主宰,行為的嚮導。
古時不少的人把鬼作為自己的信仰,行為的規範。在古人心目中「明天鬼之所欲,避天鬼之所憎」。所有做的事必須根據天鬼的好惡,這樣才能逢凶化吉,諸事如意。國父孫中山先生對此曾有以下的一番見解:「我國之民俗尚鬼神,年中迎神寶會之舉、化帛燒紙之資,全國計每年當在數千萬。以此有用之財作無益之事,以有用之物作無益之施,此冥冥一大漏缺,其數較以鴉片尤甚,亦有國者所當並禁也。」
要了解中國人這種心態,必先要對鬼魂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有所瞭解。中國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離開身體而單獨存在,最後變成鬼魂。由於沒有了身體的束縛,鬼魂有了超人的能力,這種力量是人力無法克制的。鬼魂可以對活人進行監視和賞罰,可以保佑所喜歡的活人,亦可以懲罰不喜歡的人。而鬼對於人的賞罰是公正無情、強硬有力的。總括來說,世上的一切鬼魂都有權利,都有能力去干涉和改變,人們並不能夠作出任何的反抗,只可以逆來順受。
由於鬼魂具有製造災難的力量,所以受到大多數人的崇拜。人們一方面向鬼魂祈求幸福,希望能從中得到世俗的現實利益;另一方面則祈求消災免禍,事事順利,並請求保護。某程度上,人民對鬼神的那份重視和害怕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的需要或達到特定的目的,人們內心的慾望有一部份確實不斷在驅使他們,令他們對於鬼神更為崇拜,更為瘋狂。
鬼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人民意願的一個「外在」權威意志,是一個能夠主持正義的主宰。「它」既有虛無的幻影,也是有真情實感的實體。鬼實際上是人類心靈的外現,擁有多重性與複雜性,主要是由人類心態的複雜性和人際關係多重性所決定。換句話說,這是人類心態複雜和人際關係多重性的投影。
中國人堅信鬼魂是存在的,在強而有力的人際關係影響下,這種觀念更加深入民心。當社會上各人對此都深信不疑的時候,群眾的壓力很多時也會令某部份反對「鬼神論」的有智之士被迫降服,跟隨主流的意見。這種社會現象在不同的國家都曾出現,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是一種獨特文化形成前的必經階段。而這種的現象在中國尤其明顯。對中國人來說,違反他們的習慣就是侵犯了他們最神聖的領域,本能地會堅決保護這些的風俗習慣而不去理會是否正確,這種對於古人所留下來的根深柢固的習慣的追求,令鬼魂之說在中國社會之中更為鞏固。
孔子曾經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但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的中國社會卻並不能做到對鬼魂「敬而遠之」。反之,人們一方面聲稱要與鬼魂保持距離,另一方面卻不斷自我製造機會與鬼魂接觸,務求能從中得到利益。由於古人相信鬼有超人的力量,於是便對它進行崇拜。在祭祀的過程中又時刻戰戰兢兢,生怕觸犯諸位鬼魂的「禁忌」,遭到懲罰。人們認為忽略了供品,鬼魂就會發怒,接著就要報復。而崇拜它們就是一種較為保險的方法。這種的表現充分揭示了中國人矛盾的性格以及他們對於鬼魂那種「又敬又愛」的態度。
二)迷信
對於生活上種種不幸的災難,在僅有的知識下,中國人都會給以質樸易解的說明,就是亡靈、妖怪、鬼神的捉弄。因為沒有科學知識,只能用祖先傳下來的荒唐無稽的解釋來理解不幸,很少會理智地去分析事件的原因。從百姓、官吏到皇帝,都有迷信性的恐懼。而盂蘭節正反映了中國人對鬼魂方面的迷信。
迷信心理實際上是源於天命思想。天命思想本來自古就深入人心。天命和命運,不但能夠決定一切,而且能夠監督一切,支配一切,產生一種天定勝人的觀念。中國的災荒頻仍,久而久之使人民產生恐懼自然的心理。面對無法抗拒自然的心理,面對無法抗拒的自然威力,中國人只會直觀地認為冥冥中有一個他們不可觸摸的巨大神靈在安排、主宰著人世的一切。他們虔誠地相信,生產的豐收和狩獵的成功是由於神靈的恩賜,遭受失敗或災難是由於惡魔的責罰,其他一切不幸事故、傷損、衰老和死亡等都是神靈在作祟,都是人們的行為順應或違背了神靈的意志的結果。人間所有一切災荒,都是天對人類的有意懲罰,是「天人感應」、「天帝意志」的結果。
如是者經過了幾千年的麻醉作用,中國人一遇到災難便會武斷的說是命該如此。他們沒有自信心去抵抗,甚至連抵抗的念頭都不敢起,他們只會甘願安心等待命運的安排。
儒家對於鬼神,雖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但很尊嚴天命;道家對於天,雖不認為有神,然以天道為自然及人生歸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為天為人生的主宰,對於天命,更為信仰。其後漢儒盛倡纖緯,再加佛家因果報應之說、宋儒性命之理,於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間的吉凶都用天命來解釋,更把世人們的關係來推論天上或地下的情形。於是便出現了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有人性化的鬼怪,這種思想更因陰陽五行之說,獲得了理論上的說明。再加上方士僧尼的倡導,天命的思想更加深入民間的意識。
基於這種的觀念,中國人便認為既然災荒的起因在天,那麼自應通過祭祀、祈禱以及自我犧牲等方法來感動、討好上天,希望消災彌禍。盂蘭節期間的習俗和忌諱正好反映了中國人這種思想模式。他們致力去遵守一連串的禁忌,避免出錯,以求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所有不依傳統的人都會被視為「無知」,因為他們竟然對鬼魂沒有半點的尊敬和重視,無視鬼魂所擁有的威力。這類的人在古代甚至是現代一些鄉村的地方都被稱為「異族」。
三)祖先崇拜
中國人沒有不崇拜祖先的,這點我們可以從盂蘭節的祭祀上看到。因此我們可以說,祖先崇拜是中國人的宗教,也是聯繫中國人活著的世界與鬼神世界的重要關鍵。中國人拜祭祖先,不僅包容了一切中國人崇敬超自然的一般特徵,而且也加強了中國人對其他宗教信仰的驗證,所以在盂蘭節中祭祖是中國社會不可少的風俗。
中國人對於祖先拜祭,是基於下列的三種因素:第一,我們承認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先遺留下來的。中國人相信祖蔭庇護,懿德流芳,自己才能功成業立。與此同時,自己的成就反過來亦能光宗耀祖。這點可看到中國人對祖先的重視及敬重。
第二,中國人相信所有逝去的祖先和其他的鬼神一樣,每天都有生活上的需要。為了避免使祖先流落成荒山野鬼,就必須忠誠孝順,像生前一樣為祖先供應衣食。因此,死者的後嗣要盡力為祖先供奉祭品,盡其孝義。這個傳統亦間接反映了中國人沒有後嗣的可憐。因為沒有後嗣,死後無人拜祭,便成了孤魂野鬼,只能靠慈善周濟或其他富裕人家的鬼魂施捨。這種情形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盂蘭節除了準備一份祭品祭祀自己的祖先外,亦會準備多一份祭品供在路邊,這是供流浪的孤魂野鬼享用,是希望這些鬼魂不會去打擾自己祖先的安寧。
第三,中國人認為,自己已逝世的祖先會像生前一樣繼續照顧、庇護仍健在的親人。而這個世界的親人,也能給逝去的祖先施以援手。換句話說,一個人的境遇,可以由祖先鬼魂的幫助從而改善,而祖先鬼魂亦可以從子孫的孝敬而獲得安適。像這類陰陽相通、互相幫助的傳說,於中國是相當多。著名的《目連救母》就是其中之一。
在現今社會,有不少人想了解最近去世的親人在陰間的狀況,因此他們會特別花錢請靈媒降神會,以便得知死去的親人的近況。透過分析這一類行為,我們知道中國人除了想與死者溝通外,亦想知道其際遇。若有不滿,後人會盡力為死者謀求改善辦法,從中反映出中國人對先人的關懷。
正因為中國人對先人的照顧及崇敬,人們才會於盂蘭節拜祭先人,而盂蘭節亦成了後世的人對祖先表示崇拜的一個大日子。
中西方對鬼神的態度及其價值觀的比較
敬天畏神,崇拜自然,似乎是人類文明的共通特性。日月星辰,風雷雨雪等等,這些人們無法控制的現象,經常都是神話故事裏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超自然力量,能夠時刻主宰著「凡人」的生活與意志。而中國的中元節(鬼節)與西方的萬聖節無獨有偶地都以「鬼」為主角。雖然雙方表達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以慶祝,中國人以拜祭),但對於遙遠神秘的靈魂世界,卻抱著相似的敬畏心理。
為何中國人和西方人都有敬畏鬼神的心理,但兩者所慶祝的形式卻截然不同呢?何解兩者面對節日的心情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些正是中國人和西方人價值觀不同所導致的。而我們將會首先重溫中國和西方鬼節的由來,從而進一步探討兩者對待鬼神的態度及看法。
中國人的鬼節的來源前文已有提及,至於西方的萬聖節(每年十月的最後一天)則起源於愛爾蘭與不列顛的早期居民賽爾特人的新年活動(每年的十一月一日)。當秋收結束,寒冬來臨,賽爾特人便認為太陽的力量漸退,黑暗即將籠罩大地。而且在新年的前夕,即十月三十一日,就是陰陽之隔最為薄弱的時刻,死後的幽靈與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人間來「探訪」親友。為了宴饗這群陰界的客人,賽爾特人相信將食物留在屋外可以阻止邪惡的鬼魂對陽界的活人玩弄「把戲」。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十世紀。那時正值基督教盛行歐洲,教會為了減少因玩弄遊戲而帶來的破壞行為,於是將宴饗鬼魂的意義轉變成表彰聖者的精神。這正是日後的萬聖節的名稱。
從以上對兩種節日的描述,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待鬼節的心態是不同的。中國人對盂蘭節存在敬畏以及尊重之心,拜祭從鬼門關走出來的鬼魂;西方人則把鬼魂看成訪客,把食物放在屋外,藉此阻止他們玩弄在陽間的人。其實,中國人對鬼神有敬畏之心是基於中國人認為誠心膜拜和供奉祭品,是求得鬼神保佑必須付出的代價,既合理,又合情。從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會為了自身困苦而尋求佛祖或其他鬼神保佑,但對某一神明能夠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拯救全人類的說法卻沒有興趣。中國人崇拜鬼神,年中迎神寶會之舉,化帛燒紙之資,據全中國統計,每年當上數千萬。他們希望鬼神能為自己延續幸福,如果死後沒有男子祭奠,自己和祖先的靈魂就不會得到安寧。
中國人除了認為人神兩個世界的居民可以互訪之外,亦相信人在世間可以修煉來世的說法,看似非常玄妙。其實中國人和西方人對鬼神及靈魂的看法之所以有所差異,某程度上是受著宗教信仰的深遠影響。中國在千古以來都是一個信奉多神民族,佛教大致都可以說是中國的主流宗教。西方則以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
首先,我們會探討中國為何會成為信奉多神的民族,從而了解他們的價值觀,最後與西方人對待鬼神的態度作一比較。基本上,中國人的鬼神世界與活人的世界沒有分別。因為在中國人的信念裡,眾多的凡人都是由各種不同階級的官吏所負責統治。例如他們認為陰間有玉皇大帝,他統治萬物,無所不能。而在地獄裏則分了很多的等級,這和現實的官吏階級十分相似,由此可見,不僅中國人的活人世界和鬼神世界相似,甚至連君民的關係也和人神關係接近。中國的百姓對於官員雖然很順從,但總是保持一段距離,情況正如中國人敬拜神明,但和神明也保持距離一樣。
中國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不會認同神明,所以中國人一方面去討好神明,但另一方面卻不敢和神明太接近。因此,中國人寧願拜祭各種的鬼魂,從中得到平安,也不過份熱切追求這一類的神。
中國人對於超自然的態度可以用中國成語簡單說明,那就是「菩薩保祐」和「聽天由命」。這種態度與西方的格言有著顯著的不同。西方人常說:「助人自助,或是祈禱上帝」,這些正好反映他們採用自力更生的生活方式,不僅有獨特性,而且更有多變性。從西方人的萬聖節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自力更生的性格,他們會抱著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鬼神,用扮「鬼」的方法把從地獄走出來的鬼魂趕走。相比之下,中國人用拜祭的方式祈求鬼魂不要騷擾自己的方法則比較消極。
我們從鬼節當中也可以觀察到中西方均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但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西方人的紀念祖先的行為是大有分別的。西方人因為重視自己的血統,所以會不惜一切去證實自己是否貴族的後裔,用意是為個人的社會地位,這和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十分相似,但中國人主要是出於對自己祖先的尊重,希望保祐整個的家族。
西方人以紀念的方式來悼念始祖,中國人則以拜祭的方式求先祖保祐,因此我們可以說祖先崇拜是中國人的宗教,也是聯繫活人世界與鬼神世界的重要關鍵。中國人拜祭祖先包容了一切宗教信仰的見證,所以祭祖在中國社會是不可少的風俗。
從以上種種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中國人和西方人本身都受著地方文化和習俗所影響,因而他們所懷著的個人價值判斷也有不同,對於性質相似的節日也會有不同處理手法。
總結
一個民眾是一個大生命。生命必有它的本源,思想就是生命中的一種表現。思想亦如生命,亦必有它的本源。生命有一個開始,就必有它的傳統。
一個朦朧的,然而卻被認為是人世的真實複寫的精靈世界,為中國人普遍相信著。鬼充滿中國人想像中的環境,支配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由於古人思維的局限性,所以他們把一切不能以常識和經驗來解釋的事物都托之於鬼神,並致力尋求方法希望能夠討好鬼魂。這種的做法實在是可以理解的。一個人之所以舉行儀式行為,常常是當一個人遇到困難而無法利用平常的方法來解決,於是便利用超自然的方式揭示當中的奧秘。這是一種受到挫折的反應。平日我們只能看到某人靜態的一部份性格,但當受到挫折時反應出來的性質卻是平常人不能看到的一面。因此中國人對待困境時那種荒謬、無知和把所有事都和鬼魂扯上關係的方法實在不足為奇。
鬼在人類歷史上對於調節人際關係、淨化鬼魂都起過良好的作用,不能簡單地一筆抹殺。我們說明這一點,意在讓各位認識古代文化現象,了解古人在道德方面的用心良苦。正因人們懼怕鬼魂的程度比法律更為嚴重,鬼的出現確實約束了一部份人的行為,為社會的穩定奠下一些良好的基礎。
最後我們很希望中國人能夠明白到天是自然的,它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意志,並不能完全主宰人間的禍福。人只要努力,積極為善,就能得到進步。現在的教育必須教導人們攻破天命,令他們知道凡事不可能只靠天意。用理智反對無知、虛偽和詐偽;用創造性的懷疑和建設性的批判反對迷信、反對狂妄的權威,大膽地懷疑、追問,沒有恐懼也沒有偏好,正是科學的精神,亦是現在中國人所欠缺和需要的。